第二屆機械工程、智能制造與自動化技術國際學術會議
發布時間:2021/12/3 15:35:37編輯:Ma Liang
已有3753人關注
華南理工大學 | 廣州大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吉林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天津科技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桂林理工大學 | 法國科技大學 |
北方工業大學 | 廣西大學 | 廣西師范大學 |
北京建筑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大連理工大學 |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 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 | 廣西機械工程學會智能制造分會 |
中法科學技術協會 |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 | |
![]() 李新德教授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 |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科學中國人封面人物,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機器人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產品與產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機器視覺、機器感知、智能機器人、人機交互、無人系統等。承擔包括863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面上項目、十三五預研重點項目、JKW163重點項目、JKW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10 項、省部級項目8項,其它項目20 項。在IEEE匯刊TIE、TII、 TFS、TM 、TCDS、TIM、TASE等國內外權威期刊和會議發表SCI、EI收錄的論文100余篇,3篇Book Chapter,2部著作(其中1部受“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1部受“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基金”資助),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9個。獲國際科學貢獻獎、中國自動化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省自然科學獎、人工智能學會最佳青年科技成果獎、十二五航空基金優秀成果獎等,并指導學生獲得2019年首屆貝式杯目標檢測與識別挑戰賽特等獎等。 |
![]() 張濤教授 北方工業大學 | 張濤教授,航天科工集團航天長峰首席科學家,國家高層次人才“特聘專家”,北京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專家聯誼會電子分會會長,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海聚工程”特聘專家,國家中關村科技示范創業基地“高端領軍人才”,北京市國際“高端商務人才”獎勵,國家金盾工程首席技術專家,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信息化建設重點研發項目專家組長,國家級信息化項目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專家委員會成員,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主要研究方向:大數據核心算法研究和應用,數據集成和數據治理,強大的智能引擎中臺和后 臺架構設計和建設,提供前臺應用場景的各領域應用的 360 全維度支持,全程領導了 28 項智能應用系統的設計開發上線實施。 |
![]() 劉繼明教授 重慶郵電大學 | 劉繼明教授,2006年創建Itibia Technologies,在國際上率先研制成功了OfficeTen融合通信一體化企業網關產品。2009年歸國擔任網經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在融合通信領域,公司市場占有率進入國內前三名,已獲得16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016年帶領團隊從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對話式AI服務機器人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政務、醫療、金融等行業和服務領域。劉繼明教授是重慶郵電大學的特聘教授, 主持并承擔了多個國家和省市級科技項目,2009年入選“國家重大人才項目專家”、榮獲2010中國僑界創新人才貢獻獎、2012年全國電子信息行業杰出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
![]() 李萬林教授 北方工業大學 | 李萬林教授,國家千人計劃教授,是國家重大專項平臺首批入選者。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信 息工程博士。國際3G/4G標準TDD技術主要發明人。曾任西門子通信集團CTO,領導西門子全球5個研發中心。曾任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和博導。入選改革開放30年對中國經濟最具影響的百名海歸,F為北方工業大學5G及自動駕駛中心主任。李萬林教授帶領50余人的研發團隊,完成了基于5G的無人集群多模協作系統,并在智能網聯V2X和云車路協同方面取得了前瞻性的成果。自主研發了5G自動駕駛平臺,為國際首創。已被聯想,西門子,紫金山國家實驗室采用。與寶馬、沃達豐等公司以及聯通、電信、開沃、吉利和江鈴等企業進行深度科研合作。 |
![]() 曹其新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 曹其新,1997年獲日本鹿兒島大學農業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98年-2000年獲日本科學振興會青年科學家研究獎學金。2000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任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機器視覺、泛在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曹教授取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學成果獎等多項獎勵。發表論文2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98項。 |
![]() 潘志亮教授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潘志亮教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研究領域:材料界面結構設計與納米結構材料設計、材料微觀納觀結構設計及其力學行為和變形失效機制、基于先進計算技術(第一性原理計算,原子尺度模擬,和有限元計算)的多尺度模擬、機器學習在計算材料科學中的應用; |


機械工程: | 智能制造: | 自動化技術: |
01)機械動力學和振動 02)機械強度 03)機械傳動應用 04)機械設計 05)軋制 | 01)智能控制系統 02)新傳感技術 03)動態力學分析、優化和控制 04)工業機械人和自動化生產 05)綠色制造 | 1)自動檢測 2)自動控制原理 3)微機原理及應用 4)信號與系統 5)計算機網絡 |



日期 | 時間 | 內容 |
2022年1月7日 | 13:00-17:00 | 報名注冊 |
2022年1月8日 | 09:00-12:00 | 主題報告 |
12:00-14:00 | 午餐時間 | |
14:00-17:30 | 口頭報告 | |
18:00-19:30 | 晚宴 | |
2022年1月9日 | 09:00-18:00 | 學術考察活動 |
類別 | 注冊費(人民幣) |
投稿(4-6頁) | 3200RMB/篇 |
超頁費(第7頁起算) | 300RMB/頁 |
僅參會不投稿 | 1200RMB/人 |
★僅參會不投稿(團隊) | 1000RMB/團隊參會3人以上 |

- 2022(第十屆)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 發布時間:2022/5/26 9:55:58
- 中國 • 江西 • 南昌市 2022年10月15日-2022年10月17日會議信息各有關單位及個人: &
- 九江天平招投標咨詢有限公司關于九江市中心血站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采購項目(招標編號:JJTPZB2022-015-1(1包))競爭性磋商招標啟動公告 發布時間:2022/5/26 9:33:00
- 項目概況九江市中心血站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采購項目 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 江西省公共資源交易網(網址:http://jxsggzy.cn/web/) 獲取招標文件,并于 2022年06月09日 0
- 3D打印新技術將不透明樹脂制成物體,可用于制造人工動脈 發布時間:2022/5/26 9:31:00
-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一個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3D打印方法,可在數秒鐘內用光將不透明的樹脂制成物體。這一突破或在生物醫學行業有良好應用前景,例如可用于制造人工動脈。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先進
- 量子通用門集的突破,高保真度三量子位原生量子門首次實驗演示 發布時間:2022/5/26 9:29:13
- 應用于量子位的高保真量子邏輯門,是可編程量子電路的基本構建塊。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高級量子測試平臺(AQT)的研究人員在超導量子信息處理器中,進行了三量子位高保真iToffoli原生門的首次實驗
- 攀枝花市召開2022年第二季度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 強力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發布時間:2022/5/26 9:22:48
- 5月20日,攀枝花市召開2022年第二季度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聽取1月以來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情況及近期污染形勢,安排部署下一步重點工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任礎軍出席會議并講話,各縣(區)政府、市級有
- 浙江省計量院為主起草的國家標準正式發布 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5/26 9:07:02
- 近日,由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為主要起草單位的國家標準GB/T 22264.1-2022《安裝式數字顯示電測量儀表 第1部分:定義和通用要求》,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將于
今日推薦
- 攀枝花市召開2022年第二季度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 強力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 浙江省計量院為主起草的國家標準正式發布 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 工業4.0的核心是提高生產力 幫助企業在工業4.0時代保持盈利和競爭力
- 海南基本建成智能電網綜合示范省 目前已具備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的條件
- 韋伯太空望遠鏡將于7月中旬為宇宙拍攝彩色圖像 是首次專門為用于科學發現的任務進行觀測
- 青海果洛遠程消除線路異物 為疫情防控和電力穩定供應提供堅強支撐
-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科研實力不斷提升 保障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 加強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保障 儀器儀表助力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 安徽人民政府印發《方案》 目標初步建立現代先進測量體系
-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直播舉辦公眾開放日 激發公眾學習熱情
人物訪談
新聞排行周月
- 1.計量院新建立兩項公用計量標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 2.廣東韶關搶抓新能源產業機遇 大力發展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
- 3.生態環境部召開部常務會議 全力做好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保障
- 4.寧波材料所等在運用拓撲量子化學理論解釋催化活性起源方面獲進展
- 5.我科研人員發現bZIP71調控水稻抽穗期的新機制
- 6.自主研發核心科技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保障生命和財產安全
- 7.國務院印發《計量發展規劃》 量值定義世界 精準改變未來
- 8.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面向科學發現的平臺基礎性研究取得多項成果
- 9.我國研究者提出個性化髖關節假體安全區理論
- 10.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提出靜電場離子漏斗聚焦新技術 提升質譜類儀器的靈敏度
- 1.2022雙抗賽道新風口 藥企青睞年度BTE國際生物技術大會
- 2.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發展迅速 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現狀及綠色保險應用展望
- 3.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響應重金屬脅迫的解毒機制
- 4.我學者實現硅基量子芯片中自旋軌道耦合強度的高效調控
- 5.天津計量院建立《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校準裝置》計量標準已通過考核
- 6.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 智能傳感器將廣泛應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
- 7.中國對移動質譜儀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未來國產替代需求大
- 8. 計量費用減免相關政策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支持促進市場主體和相關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 9.重慶在嘉陵江首次開展水生生物監測調查 為長江生態環境整體保護
- 10.細胞活動3D視圖闡明周圍環境 助力更精確選擇癌癥療法
相關新聞